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江苏科技大PG电子平台学传承丝路文明筑梦一带一起——生物手艺学院
发布:2024-10-10 20:26:46 浏览:

  2001年9月,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学术力量基础上建立。2014年1月,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三大特色之一的“蚕桑与相关生物技术”发展特色,实行蚕业研究所+生物技术学院新的运行模式。新模式将更好地发挥国家级专业研究所的作用,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与效率,实现科教相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PG电子平台,做大生物学科,增强蚕桑特色,促进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学院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院现有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正高职15人、副高职43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90人,海外留学经历45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2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6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选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人选6人。

  学院现拥有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畜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食品加工与安全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已有40余年硕士博士培养经验。本院具有畜牧学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蚕丝生物材料学科是江苏省第二期优势学科建设“先进材料及其加工技术”重点序列学科的主要组部分。学院设有生物技术系、生物工程系和蚕桑系,拥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蚕学3个本科专业,目前共有本、硕、博在校生670余人。

  研究所与学院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主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国家级项目和国家农业部、商务部等部省级科研项目,组织全国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在我国蚕桑科研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共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成果16项、省部级奖励成果80余项。

  学院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建有农业部蚕桑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国家蚕桑育种中心、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蚕桑产品及食用昆虫风险评估实验室、国家种质镇江桑树资源圃、江苏省蚕桑资源基因库、江苏省畜牧学重点培育学科、江苏省高等学校蚕桑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8个部省级高水平科研教学平台以及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科研设施面积16000余平方米,教学实验室面积4200余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总值4000余万元,拥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氨基酸分析仪、流式细胞仪、遗传分析系统、蛋白质快速纯化系统、凝胶成像系统、TOC测定仪、比表面测定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院还拥有8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

  丰富的实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院培养实验技能高、动手能力强、实用与研究型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院学生完成的科研成果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近年来,有1篇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5篇本科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全院学生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本科及研究生的就业率均在97%以上。

  在考研升学方面,生物技术学院2017年-2020年的本科生平均升学率超40%,稳居于全校前列;在就业方面,生物技术学院就业率恒定在99%左右。

  近几年学院保研的高校有中国科学院、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等,优秀学生考取的高校有浙江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双一流”高校,还有不少学生选择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继续深造。

  王志刚,1956年9月生,河北省高阳县人,中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林学)带头人,第十一届全国代表。1985年7月由我校蚕研所硕士毕业后分配至河北林学院任教,曾任河北农业大学党委、校长。兼任中国林学会理事、 河北省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河北省蚕桑学会理事长、河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委;国家教育部高校评估专家,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曾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管理方面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攻关项目等研究课题5项。

  王资生,男,汉族,江苏东台人,农学博士,教授。1990年7月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畜产品储藏及加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8月参加工作,工作期间,先后在职获得上海水产大学硕士学位和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盐城工学院党委、副校长。先后承担《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生态学》《养殖水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项,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团队1项。参与完成省教育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教育改革和高教研究课题各1项,出版教材1部。主要从事水产动物分子免疫与疾病研究。先后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自然科学基金PG电子注册、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校企合作)、盐城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6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苏北科技专项各2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先后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江苏省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三等奖1项、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2年获“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魏兆军 1970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第4批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黄山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农林特产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合肥市营养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评审专家;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等国内外50余期刊审稿人。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徐卫华,男,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9月出生,浙江长兴人。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 获得学士学位。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学位。1986-199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员。1995年3月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2001-200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在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特别是昆虫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和分子机制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在国际一流刊物如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PLoS Genet.、J Proteome Res. J. Biol. Chem.、Biochem. J. 、Biochim. Biophys. Acta、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Insect Molecular Biology、J. Insect Physiology 等和国内刊物如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研究论文共四十余篇。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子项目、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小组基金等。

  朱一凡,男,1984 年4月生,博士,荷兰莱顿大学医学院(LUMC)博士后。曾从事微生物获得性免疫复合物CRISPR-Cas的机理研究,目前专注于探索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在TGF-beta信号通路及肿瘤转移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先后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 Molecular Cell, Nature, Science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7篇,于2017年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其研究首先揭示了CRISPR-Cas type III系统降解RNA底物的正确机制,并就此合理推测了该系统的可能亚基组成和结构。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有良好的素养、身心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数、理、化及信息学等相关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熟悉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相关方针、政策及法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医药、食品、现代农业等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新产品研发与生产、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医药、轻工、化工、环境、农业、食品、卫生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相关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谭安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3月毕业于日本岩手大学(Iwate University)农学部,获应用昆虫学博士学位。2003至2010年相继在日本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NIAS)、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 of Kentucky)昆虫学系、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生物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2020年任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21年至今任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员。在鳞翅目昆虫的基因组编辑和遗传操作、发育调控、生物反应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昆虫生理生化)”。在PNAS,Cell Research, PLoS Biology,PLoS Genetics,RNA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罗姮,副教授,生物技术系专业负责人。2011年博士毕业于韩国国立顺天大学,同年进入江苏科技大学工作。主要承担本科双语教学课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两次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及马里兰大学进行交流访问。主讲课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和喜爱。曾多次在大型教学比赛中获奖,曾获“江苏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获“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三等奖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的生物科学知识和工艺、工程设计知识及创新能力,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原始创新和现代生物过程设计、生产与管理,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工业微生物学、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原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制药、食品、环境、能源、日化、生物医学等行业从事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根据统计,本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超过30%选择继续深造。

  桂仲争,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镇江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韩国农村振兴厅名誉科学家和顾问;江苏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科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特色科研团队(蚕桑资源深加工技术)负责人;先后获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4件,研发蚕桑新产品6个,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国外留学生5名);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余篇,合编学术著作5部。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畜牧学与生物学基础,具有宽阔视野,掌握蚕学和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蚕桑产业和农林畜牧业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科学研究、教学、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昆虫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蚕体解剖生理学、养蚕学、家蚕病理学、家蚕良种繁育学、家蚕遗传育种学、桑树栽培与育种学、桑树病虫害防治学、茧丝学、蚕业资源综合利用。

  就业方向:目前全国有6所高校招收蚕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生数量只有100余人,而每年蚕学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远超于此。毕业生培养渠道有限,造成社会需求紧缺,就业前景广阔。本科毕业生可在蚕丝产业相关机构、行政管理部门或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一部分毕业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考取生物学各相关学科的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大多到省级蚕桑研究院所从事科研工作、丝绸企业从事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等。

  徐安英,女,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现代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蚕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负责人,九三学社镇江市委委员,九三学社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支社主委。长期从事家蚕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十二五”期间在家蚕抗病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成功培育了对家蚕主要病毒病(BmNPV)具有高度抵抗性的系列品种(华康1号、华康2号、华康3号)。该系列品种已经在全国14个省市区示范使用,累计推广超过百万余张,增加了蚕茧产量,减少了病蚕对蚕茧和环境的污染,提高了茧丝质量,累计获得经济效益200亿元以上(以生丝价格计算);该项成果使我国在家蚕(昆虫)抗病育种领域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及世界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003年被镇江市润州区第三届政协委员会评为 “年度优秀政协委员”,2005年被评为江苏科技大学首届“十佳女教工”,2010年获得江苏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被评为九三学社镇江市“优秀社务工作者”,2015年获得“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镇江市“最美委员”。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