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PG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线上科普丨生物多样性庇护常识知几PG电子全站
发布:2024-09-05 10:40:50 浏览:

  2023年5月22日是第23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宣布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从协议到协力:复元生物多样性”(From Agreement to Action: Build Back Biodiversity),其目的旨在促进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行动。在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即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所拥有的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G电子全站。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但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经综合评价,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总面积约386万km2,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分为水源涵养型、水土保持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4种类型。

  保护地(protection areas)是为达到特定的保护目的,进行划定、调整或管理的地理区域。

  目前,我国的保护地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PG电子登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矿山公园、天然林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沙漠公园、国家公园试点等不同类型。

  目前我国相对广泛采纳的国家公园的定义是“由国家划定并管理的保护地,以保护具有国家或国际重要意义的自然文化资源及其依存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生性为目的,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以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3大类别。

  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很容易大肆扩散蔓延,破坏本地的生态平衡,使得本地本来就濒危的动植物难以生存,这就是外来物种入侵。

  刺萼龙葵又名黄花刺茄,于2016年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该种常生长于荒地、草原、河滩和过度放牧的牧场,也能侵入农田、果园中,可严重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全株密被刺毛,植株有毒,果实含有神经毒素茄碱,可致牲畜死亡。

  “水中怪鱼”——鳄雀鳝,是一条破坏性极强的淡水巨型肉食鱼类,原产于北美洲,成鱼体长一般能长到1.5米,一旦放到天然水域,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被人们称为“水中杀手”。

  紫茎泽兰——植物界里的“杀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含有芳香和辛辣化学物质和一些尚不清楚的有毒物质,其花粉能引起人类过敏性疾病,牛羊食用后可能中毒。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干旱贫瘠的荒坡隙地、墙头、岩坎,还是在石缝里都能生长。

  福寿螺——福寿螺喜欢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而造成作物减产,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福寿螺繁殖力极强,食量极大,可啃食很粗糙的植物,还能刮食藻类,其排泄物能污染水体。

  薇甘菊——薇甘菊的疯长挤占了其他植物的生长空间,显著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成为当今世界热带,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世界上的动植物都环环相扣、相互依赖的。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两个物种,很有可能存在着某种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个灭绝,另一个也不能独生,最终一定会危及到人类自身。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96个缔约方。该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和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

  缔约方大会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最高议事和决策机制,负责审查公约的实施情况,通过相关战略和行动计划,推动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1994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巴哈马召开,会议中建议把这项公约生效的日子,即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01年5月17日,为避免与十二月的众多节日冲突,根据第55届联合国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每年5月22日。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