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因发现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获奖。
什么是microRNA?它的发现带来了什么?为什么此次生理学或医学奖既让人意想不到,又称得上实至名归?就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连线采访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
每年诺奖揭晓前,都有不同的预测。今年诺奖预测的“风向标”,包括脂质代谢遗传学、大脑神经等领域重磅成果。
相较于这些领域,microRNA领域近年来发展不算火热,最早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30多年前。“微小RNA的发现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工具,其重要程度堪比大名鼎鼎的基因编辑工具‘CRISPR’(202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北京大学药学院化学生物学系教授张力勤告诉记者,microRNA这么多年后才获得诺奖,让人有些意想不到。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陆剑也认为,微小RNA的发现虽然应该获奖,但在今年获奖却出乎意料。他介绍,这个领域虽然前些年发展迅猛,但近年来“流量”和“关注度”有所下降,不属于科学研究和应用转化的大热门。此外,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RNA干扰,二者属于同一领域,但RNA干扰从主要论文发表到获奖仅用时8年。
“在microRNA被发现参与基因调控之前,人们进行药物研发,主要针对蛋白质的调控。有了microRNA,人们意识到调控体内生命活动,可以‘提前’到蛋白质形成之前。”张力勤说,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药物类别,为药物研发开拓了新领域,其获奖可谓实至名归。
根据中心法则,生物的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这个过程没有提到的microRNA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microRNA是一类小的、非编码RNA分子,长度为20—24个核苷酸。”陆剑解释,此次诺奖成果发现microRNA通过与传递信息的RNA结合,“阻止”它的翻译,进而在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及应激反应中发挥重要调节功能。
正是这种调节功能的发现,让科学家如获至宝。“人们最初认为,RNA承担信使、转运、装配工厂等任务。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不知道功能的RNA被发现,这些RNA被称为非编码RNA。”张力勤说,由于microRNA的发现,人们对RNA功能的认知实现了“破冰”,并发现大量非编码RNA执行着更重要的生命任务。
“microRNA调控还解释了基因调控网络的复杂性。”陆剑说,一个microRNA分子能够靶向数百个信使RNA,而一个信使RNA分子又能被多个microRNA识别,调控网络的复杂性确保了生命活动的精准有序。后来人们还发现,microRNA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联。
微小RNA的发现让很多学术研究领域从无到有。“microRNA开创了精准靶向治疗的先河,让人们拥有了精确调控信使RNA的能力。”张力勤说,microRNA让实验室的研究工具更加丰富,催生出一系列转录后调控的工具,进一步助力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相关研究。
“microRNA有物种特异性的特点,即不同物种间有很大差异。有一小部分microRNA序列及表达方式在进化中是保守的(在不同物种间保持基本不变),而物种间不保守(存在较大差异)的microRNA当前理解较少。”陆剑介绍,基于这一特点,对不保守microRNA进行分析可以揭示microRNA的起源、演化及与靶基因的共进化等规律,有可能从物种演化的历史长河中发现生物性状创新的机制,进一步理解生命本源。
如果把生命科学研究比作探索宇宙,那么microRNA就如某个次元空间的“传送门”,因为打开了它,人类得以刷新认知,研究得以开疆拓土。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当前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对microRNA与靶基因相互作用进行预测的研究仍在继续。”陆剑说,虽然microRNA的功能已经可以准确验证,但非常费工费时,要弄清microRNA背后的庞大网络,还需要庞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支持。(记者 张佳星 科技日报北京10月7日电)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当前PG电子下载,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性进展。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PG电子登陆。